清式硬木家具有何特点? 时间:2010-06-29 14:13来源:未知 作者:李飞鸿 点击:次 |
---|
清式硬木家具有何特点? 清式硬木家具有许多特点,了解这些情况对于鉴别清式硬木家具大有用处。 (1)选材 首先是木材的选用。从总体上来说,清式和明式硬木家具选材种类大体相同,但在具体的选用上也有所侧重。在顺治康熙时期,因为硬木家具仍为明式风格,故用材以黄花梨为首选,其次是紫檀、铁梨、乌木、鸡翅木等。这种选料方式与当时建筑变化有关。因为康熙时期,房屋采用直棂门窗,然后糊纸,室内光线较暗,所以色调明快的黄花梨或花梨木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时从海外输入中国的黄花梨木料还比较多,这也是黄花梨能成为首选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雍正、乾隆时期,硬木家具以紫檀为首选用材,宫廷硬木家具以紫檀居多,黄花梨、铁梨、乌木、鸡翅木等家具数量较少。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黄花梨木作为首选木料已使一百多年,原产地南洋也到资源枯竭的地步;二是欧洲平板玻璃制造技术于此时传入中国,宫廷的窗户由糊纸改为安装玻璃,室内采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颜色深沉的紫檀木家具开始受到青昧。三是于明代进口的紫檀木还有一定数量。但据史料记载,雍正朝时,王公贵戚要用紫檀木制作家具,要奏启主管造办处的怡亲王批准,遇有采购的机会才可向民间采购。这些都说明当时高级木材的来源已经不太充裕。 嘉庆、道光(1796~1850年)以后,由于优质硬木材更加短缺,紫檀木也已经极其稀少而难觅,故晚清的硬木家具多改用新红木(酸枝木)为主。加之此时内忧外患不断,战乱频仍,国运衰落,手工业遭到极大的破坏,硬木家具工艺也呈衰败趋势。虽然硬木家具的生产始终未曾停止,但其数量、质量较之前代,均有明显的下降。 (2)造型、结构 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是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注重装饰的多样性。清式家具中有很多明代没有的品种和样式,如清式扶手椅,在基本式样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变化。从清代中期起,以广式家具开始采用西洋装饰图案,如传统式样的扶手椅上却雕有西番莲纹样。清式家具的装饰手法是雕刻与镶嵌,雕刻的刀工细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鉴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十分讲究,能将雕刻打磨得线脚分明、光润似玉。镶嵌更是有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嵌珐琅等。 清式硬木家具在工艺上是以明式家具为基础的,因要在造型上刻意表现豪华与繁缛的富贵之气,因此家具的尺寸都比明式大;同时,又需要在家具上雕刻华丽的花纹,所用木料也要加宽放厚。但这样改动后,家具的整体造型发生了变化,不免有些笨重,明式家具古朴、明快之意趣,荡然无存。 明式家具形体造型轮廓舒展,稳定性强,侧脚收展分明,而清式家具则失去了这种长处,以官帽椅为例,明式侧脚收展分明,而清代家具则变成接近垂直状了。 清式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望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卡子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意头、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挡板等。 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绳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 (3)工艺 清代家具的结构造型,是明代家具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并将明式的榫卯工艺发展到更完善的地位。但它在一些工艺上与明式家具还是有所差异。例如:攒边打槽装板,是清代家具应用最广的一种结构,即用四根边框攒接成框,然后中间装板,组成家具的面板。像桌、案、凳、椅,橱柜的门扇。清代家具用得最广泛。这种工艺也造成了清代家具镶嵌多的一个直接原因。 在清代家具的制作中,格肩榫的工艺使用的较多,如“全格肩穿鼻榫”与“半格肩穿鼻榫”,其横竖档材交接成45度格角,这种结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匀称性,主要用于方桌、方凳、画桌、椅具的外露部分。再如清代家具暗榫用得多。 清式家具重雕工、重嵌活。雕刻的纹样多采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木雕手法有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镶嵌的材料也较多,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瓷、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李飞鸿摘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