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行业新闻 媒体宣传

>>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西湖龙井茶产区“叹”龙井
时间:2012-11-07 00:28来源:未知 作者:李飞鸿 点击:

最近这些年,“西湖龙井”频频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从明前茶年年屡以天价开售、成为“人情奢侈品”代言,到受天气影响推迟上市奇货可居,以及统一着装、被爆山寨横行,西湖龙井显得“忙得很”,其被关注度一年胜一年。

  城里大大小小的茶叶店内,西湖龙井不论等级均难逃“万元一斤”的价签。甚至还有好茶之人为了买到正宗西湖龙井,打“飞的”赶去杭州西湖龙井产区茶农家中购买。

  如今,一年已过大半,这贵比黄金的龙井,是否让茶农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茶农们对未来又有哪些期盼?日前,记者来到了西湖龙井产区茶农的家中。

  成本与价格“齐飞”

  记者乘坐着27路公交车向西湖西边的龙井山区驶去,过了十几分钟,成片成片的茶园便出现在眼前。

  这里就是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共有茶园2万余亩,分属龙井、翁家山、满觉陇、杨梅岭、双峰、茅家埠、九溪、梅家坞、梵村九个村。

  龙井西临钱塘东濒西湖,空气常年湿润。周边群山犹如一双大手,呵护着九村茶区,让其免受寒流侵袭。茶区土壤为微酸性,富含磷钙镁等矿物,这些独特地质气候条件让龙井茶口味奇佳,被奉为茶中上品。清代《浙江通志》便有“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的记载。

  在青山环绕的茶村,记者沿着村民自家开设的茶楼一路前行。茶楼背后就是茶山,时值深秋,茶山很安静,一垄垄翠绿茶树整齐的排列着,已没有采春茶时满山头戴竹帽、身背竹篓的采茶工人在茶园里紧张忙碌的情形。村里的“茶婆”们,却依然保持着春茶季节的那份热情,迎上来请你“去家里坐坐,喝喝茶”。

  在茶婆们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茶农老徐的家。这是茶村里很常见的一幢3层家庭茶楼。年近五旬的老陆正坐在自家院前偌大的炒锅旁忙着炒茶,青叶在他手里飞舞翻滚着。记者依着炒锅坐下,寒暄几句后便聊到了今年的收入,老陆一边娴熟地捻着炒锅里的青叶,一边和记者说道起来。

  来的路上,茶婆告诉记者,今年茶村第一批龙井新茶收购价为3000元,比去年涨了约一成。但老徐对涨价却并不领情:“3000元一斤,也挣不了钱。”家里劳动力不足,只有请采茶工,工钱已从10年前的20元一天涨到150元一天还要包吃住和往返的路费。现在一个炒茶工月工资已经开到6000元,还越来越难请,这些费用10年翻了5倍。一天采的十斤青叶,到机器‘杀青’后人工翻炒出六两毛茶,耗时长达60多个小时。每年用于每亩茶田人工锄草、喷洒农药等维护成本的开支就在6万元左右。

  “市面上的龙井新茶要卖一年,但我们要在20天的工夫里做完一年的茶叶。”老徐说。他家有7亩左右茶园,今年春茶从3月25日开采,短短20天左右的春茶黄金期,一家三口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还请了20多个安徽等地的采茶工人和1个炒茶师傅,每天花近20个小时采茶炒茶,一直忙到第一批毛茶上市。

  就算人工成本高,茶农们也很少用机器来炒茶。由于机器翻炒出的茶叶质量不如人工,收购价差可达一倍之多,老徐对记者说:“好茶讲究的就是茶形和口感,为什么市面上有的茶叶能喊出2万、3万一斤,手工炒制能更好控制温度湿度,炒出的茶识货的行家一喝便知。”

  聊到这,老徐意味深长的说:“能辨出好茶的,毕竟是少数。”

  为了“增收”的那些事儿

  茶农卖茶,一般就两种方式。一是被亲戚、朋友、熟客购走。一种是被茶叶公司收走流入市面。茶叶公司收到茶叶后,在色泽和平整度上过筛精加工,毛茶就被定成5000元、8000元和1万元等的市场价。而龙井茶有产地保护,只有位于保护区内的茶才能卖出这样的高价。利字当头,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

  以前为了增收,用得最多“办法”的就是“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山林遭砍伐入刑,可自然死亡就没问题。一些人就趁人不注意,偷偷将茶园边的树木根部刨掉一圈,然后用土盖上,过不了多久,树木就“正常死亡”了,这样,茶园就“合理合法”的扩张了。十多年来共有百余亩林地遭到蚕食。

  后来,由于管理部门采取了如给树做上标记、加强人工巡视、用卫星给茶园定位等手段,加之种茶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才得到遏制。

  现在,更多的人选择用外地龙井冒充西湖龙井销售。狮峰、龙井、梅家坞等9大产区一级保护区的西湖龙井茶叶加起来一年也不过20万斤,其中约6成被茶农茶商的亲戚朋友通过熟人关系介绍购走,剩下大约四成才在市面流通。而打着‘西湖龙井’招牌在卖的保守点都有80万斤。由于来钱快,这种方式不但受到外地龙井产区茶农的“欢迎”,不少本地茶农也对这种自毁形象的行为极为“青睐”。

  村里也曾有不愿“同流合污”的茶农试过打出品牌走进卖场。几年前,村里原创品牌的茶叶就进了上海虹桥的一家商场,打算开始直营,可一直没有开出第二家店。商场扣点费加上税费和进场费,算下来,开一家店的收入要跟商场四六分。“看到也就能多赚个辛苦费,也就没多少人对这种方式有热情,宁愿用传统‘守株待兔’的方式卖茶。”

  虽然质量监督部门和产业协会也制定出了如打防伪标签等方法来规范市场,相关管理部门也投入几百万元由产业协会来进行市场监督,可产业协会的身份,导致现在年年打假年年假。

  对于这种现象,老徐忧心忡忡。“消费者喝惯了李鬼龙井,真假莫辨,真正龙井将来反而会变成‘李鬼’,那时可怎么办?”

  记者手记:茶农要舍得,政府更要舍得

  从茶村回到杭州城里,记者随意走进了几家茶叶专卖店,看到几乎每家店铺标榜自己是正宗“西湖龙井”,问起产地,销售人员都含糊地称茶叶产自西湖地区。

  在一家“梅家坞龙井专卖”茶叶店,记者看到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正在打听价格,老板娘热情地招呼他:“你要什么价位的?是自己喝还是送人?我这儿三千多一斤的、五千多一斤的都有。”这位外地人马上回答说:“我买来自己尝尝的,最多200多块钱一两的就足够了,有吗?”

  老板娘无奈笑着回答:“这个价位的茶我们有,但实话告诉你,要么是去年的陈茶,要么产地是杭州以外。”

  客人摇头便转身离开,记者与老板娘聊了起来,她对记者叹了口气:“茶厂的收购价高,自然卖价也高。大多数想喝茶的客人也不会花这么多钱来买,很多人都去茶村买低价的茶。可那些低价茶也未必就是真货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一边说,她热情地教记者怎么识别真假:“今年又新出了一个防伪标志,刮开来有生产批号,加上原产地标签,一定要贴有2个标志才是真茶叶。”

  听了记者讲述的这种辨识茶叶方法,一位茶叶协会的朋友淡淡的笑笑说,即使是上万元一斤的也很有可能不是正宗的西湖龙井,现在的市场上,西湖龙井已经不能用价格来判断真假。识别茶叶还是要靠自己看,自己品。

  听了这番话,再想起对茶农老徐的采访,记者不禁暗暗为茶村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龙井茶是大自然赋予浙江茶农的宝贝资源,这宝贝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应当属于将来。

  现在茶农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透支的是子孙后代的“资本”。

  近些年,如当年怀药造假变“坏药”等地域性特色农产品倒牌子的前车之鉴已屡屡在各地农村出现,而这背后,不仅仅是农民们的问题。

  要发展产业,就要保持产品的特色,要让子孙后代都能以茶为生,茶农要懂得如何舍得,相关部门和领导更要学会舍得,这才是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