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佛教的关系 时间:2010-06-18 06:18来源:未知 作者:李飞鸿 点击:次 |
---|
云南省思茅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普洱茶是清代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数百年来,普洱茶名扬中外。普洱茶与宗教有着严密的关系,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和发祥地思普区,居住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汉、回等14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地生产的普洱茶均派上了好用场。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普区(昔日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的代称)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
汉传大乘佛教,在思普区多为汉族信仰,思茅、普洱、墨江、景东、镇沅、景谷、江城等县有寺庙,澜沧、西盟拉祜族、佤族地区有佛房。清代《普洱府志》载:观音阁在府城西北,明万历年间土舍那天福建临莲池上莲台寺,康熙五十年修。现该寺经修缮仍在观音山。镇沅县者东乡有明代天启年间的和尚洞。进入清朝以后,思谱区境内大乘佛教佛寺、佛房增多,佛教活动直到194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佛教正常祭祀礼仪有所恢复。佛教活动主要内容有:忏法、盂兰盆会、佛陀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日(农历二月十五)、观音成佛节等节目,众僧戒斋设坛,举行法会等。出家僧尼入寺后一律以“释”为姓,僧尼必须素食,守十戒,平时住寺礼佛、诵经、坐禅,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此外,从事一些农事和手工业劳动。 附:茶、佛文化与唐蕃友好关系初探 吐蕃的祖先羌族从远古时代起就住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一带,汉代是称西羌,唐初赞普(君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以后成为吐蕃,宋明元时期也有称西蕃的,到清时定名为藏族。 一、文成公主西嫁奠定了唐蕃友好关系的基础 唐初赞普(君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一带建立起奴隶制政权以后,唐蕃双方都表现出要建立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愿望,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据《资治通鉴》,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唐政权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了诸如怀柔、和亲、互市、朝聘、册封、招抚等一系列比较明智的政策和手段,从而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唐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吐蕃赞普则仰慕中原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并于634年遣使来朝,向唐表明和睦相处的诚意和态度,同时提出联姻要求。于是唐太宗下书临抚。640年太宗委派朝中尚书大臣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西行,松赞干布则亲自到青海鄂陵湖迎娶。自此唐蕃友好关系变成了更为亲密的甥舅关系而载入史册。 和平使者文成公主博学多才且笃信佛教。入蕃时随身携带了释迦牟尼真像同行,并带有大量儒家静电、佛经、医书、饼茶及珍宝饰物。随行人员中有儒士、僧侣。 吐蕃本无城邑和寺院,为了供奉来自大唐的佛祖,特地建造了小昭寺。文成公主每天都要行佛礼,由汉僧专司供奉之职。有法师专门翻译佛经。吐蕃从此开始接受佛教文化。 与此同时,汉僧还将带去的医书译成藏文,编成《汉公主大医典》,这是吐蕃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茶文化也是从文成公主开始在吐蕃传播。由于吐蕃以畜牧为业,食物中肉、乳较多,而饮茶恰有止渴生津、解油腻、助消化之功能,故而一开始就受到上层贵族的欢迎,并逐渐盛行,以致发展到“夷人不可一日无茶”的境界。而到如今藏胞的年人均饮用砖茶接近4千克,成了世界上人均消费茶叶最多的一个民族。可见文成公主乃是向吐蕃传播饮茶知识与茶文化的的一功臣。 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高原各民族部落信仰本(一做“笨”,或作“棒”)教,崇拜多种神,并信仰万物有神。在思想意识中对汉族是有敌意的,把汉传佛教视为入侵之外敌和民族灾难,因而形成一股反佛力量。然而本较毕竟是在极低的原始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崇拜的神与神之间并立平等的思想与吐蕃当时社会已经形成的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奴隶制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故而经过一番艰苦曲折的较量以后,到了弃松德赞执政时期,本教终于被佛教同化了。 汉传佛教对松赞干布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根据佛家思想颁布了以“十善”、“十六要律”为内容的“民众守则”,并编入吐蕃法典,藉以强化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他还在大唐文化的影响下,改革了吐蕃的管制和军制。 松赞干布对唐一直持亲善友好的态度,并常以臣自居。他向大唐奉献过珍贵的礼品,以求得大唐的官职为荣。高宗继位后,为缅怀太宗为富国强兵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对松赞干布的恩宠,在加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的同时,还刻其石像于昭陵(太宗墓),至今犹在。这是汉蕃亲密友好关系不可磨灭的证据。 文成公主西嫁以后,到了葛尔家族执政时期,却被论钦陵之徒进犯汉地而给唐蕃关系蒙上了阴影。 罕为人知的吐蕃女杰赤玛伦是一位武则天式的在政治上很有建树的伟人。她是松赞干布的孙女,是赞普芒松芒赞的王后。他分别以王后、母后、祖母的身份,或辅佐或摄政或主持吐蕃政事达三代之久。他非常珍视祖父与唐建立起来的亲密友好关系,因而竭力主张予以恢复并加以发展。707年,为向唐表示友好,特派使臣向唐贡献方物,并同时为孙王请婚。中宗即以宗室女金诚公主出嫁。这是唐蕃第二次和婚,它再次表明唐蕃友好终究是历史的主流。 金诚公主西嫁有锦缎珍宝及江南名茶等物作陪嫁物。由于金诚公主也虔诚信佛且素受宫廷教育,故将小昭寺的佛祖真像隆重地迎接到了大昭寺,而她则每天以高洁的茶汤供奉佛祖。据《汉藏史集》记载,随金诚公主入藏的工匠还根据神话传说中的鸟衔茶枝入蕃、用茶汤治好蕃王疾病的故事,将鸟衔茶枝图画在所制的上等茶碗上。这是吐蕃有专用茶碗之始。金诚公主西嫁以及她为传播和弘扬茶、佛文化作出的不懈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唐蕃友好关系。金诚公主的丈夫曾上书唐皇,表达感恩之情和永结友好的愿望,他也仰慕中原文化,曾请赐经典古籍,“自汉地迎请和尚多人,敬信佛法。”汉僧的主要任务就是讲经和译经。 公元779年,吐蕃建成了历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佛教寺院――桑耶寺,自此有了吐蕃出家的僧人和僧伽(众和尚)组织。佛教的规模发展,诱发了“佛、本”之争,经过一番争斗,蕃王认定本教已经不适应吐蕃的发展,于是下令本教徒归佛或返俗,并令官民一律信佛。佛教大兴,本教消失,唐蕃友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大唐两位公主入藏,为传播茶文化和佛文化、为唐蕃友好及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必定为后人所敬仰。(李飞鸿摘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