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被授权为上海世博会特许茶。在太平猴魁的产地安徽黄山地区,当地的媒体报道说,这是“相隔近百年,再圆世博梦”。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猴魁也曾亮相,并获得世博会一等金质奖章。
四五月时采茶成景
安徽黄山,群山环绕,森林掩映,这里几乎终年大雾笼罩,太平猴魁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从黄山区上山,要驱车从城区到村里,再爬上几公里的山路,山路陡峭难走,就连当地的老乡,遇到下雨路滑的日子上山,走起路来也要格外小心。
猴魁茶的主要产区,在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这里原来叫做太平县。太平县的猴坑、猴岗等地,是猴魁的核心产区。这里的茶农方继昌说,每到四五月光景,家家户户全都忙着上山采茶、拣茶、炒茶。除了人人都参与外,一户茶农家里还要到外面雇上三十几个临时工,帮着作业,好不热闹。
许多关于猴魁茶的资料上记载,上好的猴魁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藏而不露,成茶挺直,呈两头尖,不散不翘不曲,魁伟匀整,手掂沉重,丢盘有声;色泽苍绿,白毫多而不显,叶底匀净发亮;入杯冲泡,开展徐缓,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叶影水光,相映成趣;茶汤杏绿清亮,香高气爽,带有明显的兰花香,冲泡三四次,滋味不减,兰香犹存。
传为黄山神猴赐茶
茶农方继昌的家里,世世代代都经营茶叶买卖,从种植、采摘到市场推广。在太平猴魁的几个主要产区,村民都修上了新房子,楼上用来居住,楼下就搞茶叶加工。方继昌说,至少在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种植猴魁,已经有了百来年的历史。
这里流传着两个关于猴魁茶来源的传说。
古时,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和他们的孩子小毛猴。小毛猴悄悄下了黄山,急得老猴满山寻找,几天以后,老公猴因为寻儿心切、劳累过度,倒在了太平县东北方向的一个山坑里。清晨,山民们发现了老猴,就将其埋葬,并挖了野茶树和山花栽在墓的四旁。第二年春,山民们惊喜地发现荒山变了样,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采制后的干茶香高味醇。原来他们埋葬的是黄山神猴。为纪念感激神猴赐茶,便把自己住的山坑改叫猴坑,把从猴坑上采制的茶叶叫做猴魁。
除了这种带着神话色彩的传说外,当地还流传着用猴子采茶而成就太平猴魁的故事。古时一位山民采茶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于是取名为“猴魁”。
王魁成与刘敬之
但事实上,太平猴魁的创制并非无源可溯,它的首创和推广,与茶农王魁成和有太平第一茶商之称的刘敬之分不开。
刘敬之在一篇回忆太平猴魁茶简史的文章中提到,大约在1900年,安徽太平人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了大量的茶庄、茶店、茶栈,太平茶叶与茶商盛极一时。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想出了一个提高茶叶品质的点子,当时有茶商在成茶后挑选出上好茶叶高价销售,王魁成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于是,他便在海拔750米的地方,垦荒种茶,待茶叶长成后选出又壮又挺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取名为“王老二魁尖”。
刘敬之当时在三门开茶庄,向王魁成购买了几斤这样的茶,为了便于推广,将它更名为“猴魁”,拿到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展出。得悉巴拿马世博会将于1915年召开,刘敬之又将猴魁送县商会转去世博会展览。
1945年,刘敬之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搜捕而逃亡南京,在南京继续推广和经营猴魁茶,其间曾任南京茶公会主席。短短的几十年间,猴魁就从深山里走出来,而成为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