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天王的简介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古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门,“多闻”以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唐代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说: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佛寺也特设别院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多闻天王被中国军人尊崇为军神、四天王之首,单独立庙祭祀。到了宋代,军中供奉毗沙门天之风更盛,几乎每支部队的驻营地都建有天王堂。后来,这种对毗沙门天的崇拜随着中国佛教流传到了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毗沙门天降主的越后军神上杉谦信,他的军旗就画着多闻天王。他率领的黑骑兵在川中岛与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赤备的五次激战,使他扬名后世,也使军神毗沙门天的名字更加响亮。
四大天王,是欲界六天之一。他们分别护持着释迦佛世界的四个洲。四个洲是如何划份呢?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方的叫东胜神洲,又称持国天,其统领叫提多罗;南方的叫南赡部洲,又称增长天,其统领叫毗琉璃;西方的叫西牛贺洲,又称广目天,其统领叫毗留博叉;北方的叫北俱芦洲,又称多闻天,其统领叫毗沙门。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佛国一方。
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中就有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国的石窟中,四天王作为护法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敦煌第二八五窟西壁上画的四天王,头戴花鬘冠,上身穿着甲胄,下身穿战裙,赤脚。南边的二天王,一个是持两股戟的西方广目天王,一个是执矛的南方增长天王;北边的二天王,一个是托塔的北方多闻天王,一个是持剑的东方持国天王。
现在寺庙中保存的四大天王像,多数是明代以后的作品。这些形象比早期的天王像加入了更多的中国风俗,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有所改变,被象征为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蛇,象征顺。这种象征如意吉祥的天王,比印度象征四大(地水火风)的天王,更容易被一般中国人所接受,所以关于天王的传说很多,但往往将天王与金刚相混淆。
在四大天王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大概是北方天王了,就是手中托塔的毗沙门天王。从唐代后期开始,毗沙门天王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密宗供养的主像之一。敦煌唐代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多是雄踞在侧壁,全身武士装,左手托一宝塔。宋代以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就不多见了。现在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托塔天王,是毗沙门天王和唐代名将李靖的混合体,已经成了中国形象的佛教护法神了。(李飞鸿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