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传说

>> 主页 > 飞鸿文化 > 喝茶听故事 >
摩根家族凭什么登上金融王位?“赌命!”
时间:2010-07-29 13:30来源:未知 作者:李飞鸿 点击:

  20世纪初,在咱们中国还在大清朝和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摩根家族曾经在华尔街做了几十年的“皇族”。这贵族和皇族,是很不一样的,当年的高盛、雷曼兄弟、科恩洛布可能都能称得上是“贵族”,但是,只有摩根家族,才敢说是“皇族”。摩根家族的祖孙三代:J·S·摩根(老老摩根)、J·P·摩根(老摩根)、杰克·摩根(小摩根)在华尔街说一不二,一言九鼎,放个屁股市就得抖三抖。

  可是,19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的金融皇族,不是摩根,摩根当时还排不上号,那时候的皇族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家族。当时的摩根,可谓放屁都不响。老老摩根能够从中等角色混成大腕,靠的就是当年的一次孤注一掷——“Showhand,我赌命!”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老老摩根多年来在金融圈里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隐忍待机,等的就是这种“赌赢一把,就赢得一切”的大赌局。

  这次大赌局就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打败了法国,活捉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兵临巴黎城下。中国人的历史,谈战争的时候向来只谈谋略、士气、民心,很少谈钱。可是,打仗是要钱的,哪怕打输了求和谈判、割地赔款也得要钱,说得夸张点,打仗就是打钱,谈判也是谈钱。比如清朝的灭亡,有一大半就是被几次巨额赔款给累垮的。

  被逼急了,法国政府到处去借钱,可是处处碰壁,求助无门。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放出话来,警告那些银行家,法国很可能到时候赖账不还。当时的几大金融家族里面,巴林家族是普鲁士的幕后财源,当然不可能再借钱给普鲁士的敌人;罗斯柴尔德家族呢,认为法国死定了,不敢借钱;而英国金融圈里的其他大银行家,很多正陷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债务拖欠里面,自顾不暇,有心无力。拉丁美洲的贷款循环:贷款——赖账——再贷更多的款,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这个传统悠久着呢。

  这时候,老老摩根出手了,他决定帮法国融一笔大钱,金额为1000万英镑,相当于5000万美元。这5000万美元,和今天的5000万美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金额大到足以支付一场国际大战。罗斯柴尔德家族帮了老老摩根一把,派出了他们的“镇家之宝”——信鸽,帮老老摩根传递消息。千万别小看这个信鸽,那年头没有电话、没有MSN、没有卫星,就靠信鸽才能快人一步。想当年,罗斯柴尔德就是靠信鸽抢先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在债券市场上狠赚了一笔。罗斯柴尔德、老老摩根和中国武侠小说里飞鸽传书的江湖领袖一样,都知道信息就是生产力。

  老老摩根牵头,拉了一帮银行,大家一起出钱来帮法国出售这批债券。这批债券是以15个点的折扣卖的。就是说,面值100元的债券,以85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到期的时候,法国政府还是以100元的价格还钱。这个折扣打得比较狠,法国政府很不满,但是没办法,即使按这个折扣,债券也不太好卖。

  这批债券更大的风险——事后看来是更大的“抢钱”机会——出现了。1871年巴黎陷落,很快又发生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次起义把法国债券的持有者吓坏了,债券的价格从85点,狂跌到55点——而它的票面价值是100点。换句话说,花55块钱买法国的债券,过几年能收回100块,可是很多人仍然不干——从当时的战况来看,很可能这55块钱的本钱都收不回来,血本无归。

  这是一场奠定摩根的华尔街王位的赌局。老老摩根一改他平时的谨慎特点,不顾一切地、疯狂地买入债券,把自己的全副身家,和摩根家族在金融圈里的一切名誉、希望,全都押上了。一定要注意这个事实:老老摩根当时绝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赌棍,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摩根家族已经是有头有脸的贵族了,既使不冒这个险,也能够过“人上人”的日子。

  老老摩根不是神仙,他无法100%地预测未来,而事实上,未来无法预测,因为预测者们自己——包括老老摩根、俾斯麦、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棋局里面的棋手,而不是纯粹的旁观者。顺便提一下,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令人闻风丧胆的索罗斯,他津津乐道的所谓“测不准理论”、“反身性原理”,就是指这个“棋局和棋手”的现象。

  老老摩根赌赢了,赢得盆满钵满,赢得一塌糊涂。巴黎公社起义不幸地被迅速镇压,而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法国政府在1873年,就提前按照债券的面值——100,把债券的钱还上了。想想吧,仅仅两年前,在55点价格上,这些债券还是没人敢要的垃圾。这种“百年一遇”的大机会,是上帝的恩赐,也是上帝对勇气的考验。

  如果仅仅用无力的理智、苍白的“投资理论”,老老摩根一定不会作出这近乎“疯狂”的天才之赌。那一刻,“赌神”老老摩根在炮火连天、尸横遍野之中,把自己家族的全副身家,押上可能一夜间灰飞烟灭的赌局,冷静地微笑着说:“我赌命。”扪心自问一下,如果当年的赌局重现,你有没有“赌命”的胆子?不要这么急着说“我有”,几百年才出一个摩根!(李飞鸿摘录)